TAG :食安觀念

  • View More spicy-instant-noodles-thai-style-called-tom-yum.jpg
    食在安心

    中國大陸「螺螄粉」未准許進口 呼籲消費者勿購買來路不明之食品

    臺北市衛生局呼籲,依經濟部指出,兩岸交流與貨品貿易相關規範明定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和兩岸貿易許可辦法當中,中國大陸製粉條類產品,例如中式麵條、寬平麵條、米粉條等,屬未開放進口貨品,爰我國未准許中國大陸「螺螄粉」進口;若於實體通路及電商平台販售該商品,已涉及違反進出口等有關法令。
  • View More one-crab-is-cooked-lettuce-dish.jpg
    食在安心

    肥美秋蟹食安心

    臺灣自9月真正入秋開始,主要食用秋蟹中,野生海蟹以三點蟹與花蟹為主,10月有石蟳加入,養殖湖蟹則以大閘蟹為主,由於螃蟹垂死或死亡時,體內的寄生細菌會迅速繁殖並擴散到蟹肉中,將蟹肉中蛋白質分解並產生組織胺,且腸腺也會很快腐壞,裡面的組氨酸、消化酶四散而出,易把螃蟹肉分解並產生臭味,故漁民捕獲後為求保鮮,一般會以活蟹的狀態將腳捆起來以減少體力消耗,並保存於適溫潮濕的環境,儘速運送至市場販售。
  • View More 友善環境的現代化養雞場
    食在安心

    友善環境的現代化養雞場

    有別於傳統蛋雞場異味飄散、疫病傳染等環境及衛生問題,現代化養雞場以開闊空間、舒適環境搭配科技化監測設備,及空氣、廢棄物、廢水處理等環保設施,兼顧環境保護、動物福利,提供可永續發展的畜禽條件。從源頭減污到循環經濟,攜手實現淨零綠生活。
  • View More 1680743849131.jpg
    食在安心

    正確看待食品添加物,享受安全安心的飲食生活

    食品添加物之安全性常受到大眾關注,其實食品添加物已有數百年使用歷史,謹慎添加可以提升食品的品質與安全,最重要的是合法合理的使用。
  • View More 1676597842798.jpg
    法規公告

    網購包裝減量規定將於112年7月1日起實施

    為強化我國網購包裝管理方式,環保署公告「網際網路購物包裝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自112年7月1日生效。
  • View More 保溫杯.jpg

    自備飲料杯,環保署推廣「減少使用一次用飲料杯」

    環保署推廣「減少使用一次用飲料杯」及「淨零綠生活綠色消費」新思維,(111)年7月1日起,連鎖飲料店、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及連鎖超級市場在消費者自備飲料杯購買飲料時,須提供與未自備飲料杯至少5元的價差。
  • View More 蘆薈.jpg
    法規公告

    公告訂定「食品原料蘆薈之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

    衛福部於111年3月17日公告訂定「食品原料蘆薈之使用限制及標示規定」,規範蘆薈作為食品原料使用時之相關規定,包括品種、使用部位、蘆薈素含量及相關標示規定。
  • View More 1919.jpg
    食在安心

    「1919」全國食安專線,民眾一起來把關

    食藥署提醒您善用「1919」專線!
    對於任何黑心食品、違法食品添加物、不法廠商...等情事,都能透過這個專線進行檢舉。
  • View More 重組肉示意圖.jpg
    食在安心

    重組肉大解密

    近幾年重組肉的議題受到消費者的關心,不少人在購買肉品時,會留意是否為重組肉,且對重組肉充滿疑慮。一起來了解什麼是重組肉吧!

    依據衛生福利部訂定的重組肉食品標示規定,重組肉食品指以禽畜肉或魚為原料,經組合、黏著或壓型等一種或多種加工過程製造之產品。舉凡漢堡肉、香腸、火腿、貢丸、魚丸,甚至是牛排及火鍋肉片都可能為重組肉食品。重組肉的出現是為了減少肉品廢棄、改善賣相並提高價值。

    重組肉隱藏的風險大致分為以下3點:
    ❶ 食品添加物
    食品添加物在重組肉的製作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影響重組肉的風味、顏色及質地。常見的食品添加物可分為食品黏著劑、抗氧化劑、防腐劑、色素等,其中最常使用的黏著劑為「磷酸鹽」。重組肉的議題常圍繞著使用的添加物含高磷、高鈉等,但台灣法規有明確規定磷酸鹽的使用限量及標準,因此只要不過度攝取,就無須太過擔心。
    ❷ 肉品來源
    重組肉的原料可以是單一種肉品,如純牛肉、純豬肉;也可能混合不同肉品,如牛豬混合或植物性蛋白質與動物性肉品混合。因此不吃特定肉品的消費者,須格外注意肉品標示。
    ❸ 微生物危害
    重組肉經過截切和黏著等加工步驟,與整塊分切的原形肉相比,有更多可接觸細菌的表面積,因而提高肉品被微生物汙染的機率。因此重組肉須加熱至全熟食用,否則易發生腹瀉等食物中毒的情形。
    其實重組肉並不可怕,只要把握好仔細看標示、全熟食用、適量攝取三大原則,就能降低重組肉隱藏的風險。

    資料來源:Intertek 全國公證

     
  • View More 氣泡水示意圖.jpg
    食在安心

    氣泡水當水喝 可嗎?

    市面上越來越多家廠商推出氣泡水,讓不愛喝水或是愛喝飲料的人,多了另一種選擇。但若以氣泡水代替日常飲用水,會有問題嗎?

    氣泡水的酸鹼度
    氣泡水是將加壓的二氧化碳灌進水中,所以大部分的氣泡水會呈現弱酸性,但也有一些礦物質含量高的水,因灌入二氧化碳會呈現弱鹼性,但其pH值仍接近中性,只要不大量飲用,並不會對身體有太大的影響。

    氣泡水的飽足感
    網路上流傳氣泡水能夠抑制食欲、增加飽足感。在吃飯時搭配氣泡水,可降低食物的攝取,是個良好減肥的方法,但目前其實沒有證據證明氣泡水有助於減肥。另外,也有不少人認為氣泡水能夠解便秘,但這同樣沒有研究結果證實。很可能只是因為多攝取了水分,而有助於排便,也就是說喝白開水也能達到同樣效果。

    氣泡水的衛生標準
    衛福部食藥署針對包裝氣泡水與包裝飲用水,皆訂有相同嚴格的標準規範,包括重金屬、微生物等。

    在挑選氣泡水時,建議以無調味的氣泡水來取代含糖飲料。若有額外添加糖、果汁、香料等調味,則要留意可能攝取過多的熱量及添加物。
    總結來說,對於不愛喝水的人,適度的飲用氣泡水可作為良好補充水分的來源。但對於腸胃較弱、容易脹氣、有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者則不建議飲用,因氣泡水恐讓不適症狀更嚴重。另外,家長應避免讓小朋友養成以氣泡水代替開水的習慣。因為當孩子愈來愈不接受開水,日後就更容易依賴飲料而影響健康。

    資料來源:Intertek 全國公證
  • View More 蔬果示意圖.jpg
    食在安心

    擔心蔬果殘留農藥?

     
    蔬果在生長過程中,難免會受到病蟲害,其中一項對策就是噴灑農藥。然而,若使用不當或過量,殘留在農產品上的農藥將危害消費者的健康。美國環境工作組織每年會根據美國農業部對多項農產品的檢測數據,針對常見水果和蔬菜的農藥殘留量進行排名並發布《農產品農藥殘留購物指南》。

    2021年的報告指出「最髒蔬果」第一名為已蟬聯五年榜首的草莓,第二名至第五名依序為菠菜、羽衣甘藍和芥菜、油桃、蘋果。

    儘管各縣市政府為確保民眾飲食安全,會定期或不定期至市場抽驗市售生鮮蔬果,但農藥殘留超標仍屢見不鮮。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該如何避免吃下殘留農藥呢?這個問題可從選購與處理二方面著手:
    挑選蔬果時:

    挑選具有機、產銷履歷、CAS優良農產品等可溯源農產品標章的產品
    選擇有定期執行檢驗的廠商,品質更可靠
    優先選購當季蔬菜水果,以避免非當季蔬果為保存可能做的額外處理

    處理蔬果時:


     以流動清水沖洗根部及蒂頭
     再以清水浸泡10-20分鐘
    接著用流動水沖洗2-3次
    最後再進行截切或去皮

    只要依照上述方式處理,並盡量挑選有標章或經定期檢驗把關OK的產品,即可大幅降低吃下殘留農藥的風險。

    資料來源:Intertek 全國公證
     
     
  • View More 物流配送 示意圖.jpg
    食在安心

    網購冷藏食品暗藏風險?

    隨著新冠疫情持續延燒,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網購冷藏即食產品,以減少外食次數。但在選購相關產品時,要留意可能的食安風險。

    運送過程中的溫度控制
    冷藏產品從製造商到消費者手中,中間要經過層層的保管、搬運與配送過程。過程中若溫度控制不當,即會造成冷鏈過程「斷鏈」,食品在溫度不穩定的情況下便容易滋生微生物。

    小心耐冷的李斯特菌
    即使產品在運送過程中溫度控制得當,還是可能存在著細菌 — 李斯特菌最低可耐受到-0.4°C。所幸李斯特菌並不耐熱,只要充分加熱即可殺死。然而像冷滷味等不需要加熱的食品,就有可能不小心吃下肚了。

     真空包裝≠無菌
    不少人誤認「真空」即代表「無菌」,但這並不完全正確。像滷豆干、滷素肚等具有低酸性、高水活性特性的食品,若製造環境衛生條件不佳並受肉毒桿菌污染時,真空包裝的無氧條件可是非常適合肉毒桿菌生長。

    小家庭廠商冷卻設備可能不足
    不少熱門網購美食是來自家庭自製食品,相較於大型企業較沒有先進、完善的冷卻設備。冷卻設備若不足,食物不僅無法有效的降溫,更可能影響已經在冷藏庫中的食品。若加上環境衛生不佳,產品則易受金黃色葡萄球菌汙染。

    消費者在選購網路美食時,記得要多了解供應來源與製造商,確認是否有食品業者登錄字號。若業者能提供食品相關檢驗報告,更能確保產品品質,吃得更安心!

    資料來源:Intertek 全國公證